當挑選生豆變成精品咖啡豆烘焙前的必需流程時,大概得先討論一下幾個重點:
1. 瑕疵標準
2. 精品標準
先不論花大錢買莊園咖啡生豆的目的是為了更明顯獨特的風味與高標準的低瑕疵率確還得自己再手挑一次的窘境;應該是先討論瑕疵的基準。關於瑕疵的基準,SCAA 有充分的圖文並茂的解釋,在這裡我也不必多廢文字再寫一遍。但是SCAA 的標準是一回事,每個人內心的標準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洗衣服,有些人認為手洗才乾淨,有些人如我一般,只要丟洗衣機跑個流程就算洗乾淨了,前提是要記得加洗衣精。
關於洗衣機洗衣服的乾淨與否,洗衣機廠商會告訴你他們採用了多先進的設計與製程,並加入的大量的控制,目的就是讓你可以不用親自手洗衣服,至於洗之前根據衣服材質、顏色分類?要加多少洗衣精?要不要加柔軟精?哪些要包洗衣袋等等專業知識都完整的寫在使用說明書上,那麼厚的說明書大概率沒幾個人會去看的,大多數人的洗衣服標準都是穿起來感覺乾淨就好,除了外觀沒啥重大汙損外,最好還有點洗衣精的香味,這也是洗衣精製作的重點了。
既然洗衣服要根據材質分類、挑選專用的洗潔劑等等,為啥我都是一股腦的全丟進洗衣機裡?因為量太少,根據材質分類的話,特定的羊毛、棉、麻等都得累積到一個量才好丟洗衣機洗,但大多數穿的衣服都是化纖混紡,適用於大多數的洗衣機洗程與一般洗衣精,僅僅那幾件高價的衣服,一般也沒啥機會穿得到,頂多拿去洗衣店交給專業清洗了。
為什麼機器挑選生豆會討論到洗衣服那邊去?因為就討論到了細節與量的問題,跟洗衣服差不多,對於洗衣店而言,收到大量同類型的衣物,利用專門的設備清洗、晾曬、熨燙、包裝,相較於一般人自己在家清洗衣物而言,清潔的細節與數量是完全不同的;這跟買點生豆自己烘焙自己喝與專門烘焙銷售的店家之間最大的不同。
那什麼狀況下要親自手挑與用機器挑選?就是每天挑一公斤與挑20公斤的差別了。通常生豆產地會傾向手挑,原因是人工也太便宜。但是消費國呢?大概人力成本都不便宜,那對於生豆的品質而言,當然是在產地利用低價人力先挑選過一次才是合理的吧?烘豆師又何必再手挑一次?其實也只是回歸成本而已,一般自己烘焙手挑也不過幾公斤,就可以烘一個月了;但稍微有點量的自家烘焙店家,一個月多少也得挑個幾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要花多少人力在挑選生豆上?這些成本要怎麼計算?
如果以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趨勢,利用機器設備挑選也算是唯一選擇了。這也算咖啡消費國特有的現象吧?
所以要不要買台機器來挑生豆?端看你是站在什麼立場吧?1~2 人內的工作室,一個月豆量約30~80公斤,大概就可以考慮購買了。
※如果能獲得非洲或中南美洲的人力成本的話,那我建議還是人工較佳。
至於機器成本?既然要替代人工,也別期待機器價格能降到多低,除非高精度的挑選設備普及率跟洗衣機冷氣差不多才有可能;既然是針對特定市場的特定設備,在工業上基本上也沒什麼產量可言,應該說有廠商願意投入開發就要偷笑了。
咖啡市場大概就是如此吧。看看那些磨豆機、義式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