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SOLIDER TSAI

風門的概念

先從風門的部分探討,亞洲的烘豆機設計與歐洲的不同,歐洲對於風門的使用不如亞洲這麼注重,所以烘焙過程操作風門的頻率不高,甚至風門都是固定,從風門的調整來看烘焙手法的不同,這是最重要的部分。

有效的風門是什麼?

從現象分: 1.可以抽出銀皮 2.排出烘焙過程的氣體 3.維持火力的燃燒 從上述三點來看,哪個點最為重要? 換句話說,風門調整可以同時達成三個要點的話,就是有效風門? 還是只要達到其中一個就是有效風門? 會這樣說是因為第一點的銀皮排出跟攪拌葉片有關,而第三點跟烘豆機的整體設計有關, 那第二點呢?氣體的排出只要烘焙室內部的壓力大於外界壓力就會排出。

並不是所有的烘豆機的風門都能同時達到上述三點,原因有很多,就不贅述。

重點在於這三點,要先根據重要性來排序 就實際烘焙來說,最重要的是第三點,為持火力的燃燒。 再來是第二點,之後是第一點。 銀皮的排出在半熱風烘豆機的風門排序是最後的。 因為相較於直火,半熱風的銀皮不會累積燃燒。 第三點,火力的燃燒決定的烘焙的效率。所以穩定的抽風可以維持有效的加熱。那針對第三點,不同的火力搭配的有效升溫風門的範圍是不同的。

熱機後,機器的溫度維持一個基礎工作溫度。

開最小的火力,固定風門2,看看這個最小火力在這個風門2可以升到最高的溫度。 通常會很快升溫,到達某個溫度就會趨緩。 再調大風門,看溫度有沒有下降或是持平。 就可以知道該火力的有效風門區間。 每個火力的有效風門區間不同。

第二點,只要烘焙室內的壓力大於外界,氣體會找通道排出。

風門提供了有效的通道讓氣體排出。 但是風門的大小會影響排出的效率。 就可以知道一個重點,風門大小影響烘焙室內的壓力。 烘焙室的壓力是歐洲與亞洲機器設計上的一個很大的差異。 重點在於烘焙室內的壓力來自於烘焙室的設計是否有密閉。 亞洲的機器烘焙室較不密閉,於是對於製造烘焙室的壓力就會有需求,在烘焙上就需要風門的搭配。 歐洲的烘豆機烘焙室密閉性高,對風門的調整需求就較小。

重點還是放在烘焙室內的壓力。

其實烘焙過程中,烘焙室的高壓力是避免鍋體傳導熱比例過高的有效方式。 可以在連續烘焙的過程中有效率的控制鍋體的蓄熱。

烘焙過程中,烘焙室的壓力會因為升溫而逐漸累積。

從取樣勺的開孔去判斷壓力大小其實沒啥意義。因為要看取樣勺的開孔開在哪。

DIY002適合觀察壓力的部分在入豆的閘門。

打開入豆閘門,調整風門,發現當沒有氣體排出時的風門,去對應用取樣勺孔觀察的風門。 觀察點不同,得到的數值會不一樣。

其實烘焙室內的壓力一定大於外界。

因為溫度較高。 用壓差去測量內外壓力差,得看從哪個位置測量。 烘焙室的高壓是必然的。重點要思考,烘焙過程中,高壓的區間。 你從取樣勺孔或是入豆閘門去觀察的空氣壓力現象,不能直接對應烘焙室內的壓力大小。

烘焙桶內的壓力是不斷的變化,但烘焙過程中的壓力主要還是大於外界。

抽風壓力較大只是針對該量測點而已,不能表示烘焙室內的全部壓力。

要知道壓力大小,得從豆表去判斷,有趣的是不同大小、處理法、樹種、海拔的生豆對應的壓力是不同的。

這點就是最無奈的部分。 有個談不上有效的觀察點,就是入豆後100~130度C的生豆中心線的變化,可以觀察到風門影響生豆吸熱的差異。

例如:

100度C 風門0 100度C 風門1

到達130度C時,生豆中心線的變化是不同的。

在相同的升溫速度下,對應的火力也不同。 換言之,這就是調整烘焙室內的傳導熱與對流熱的比例。 那這樣做的烘焙結果,風味差異? 接下來就是杯測的部分了。

放下第一點銀皮排出的需求。

思考烘焙室內的壓力對應的風門。我們只能從烘豆機其他部件所提供的現象去判斷。

亞洲的半熱風烘豆機,利用風門微調烘焙室的壓力來達成烘焙上的風味調整,這一點需要大量的經驗。 說真的哪個烘豆師不是累積大量的經驗才能維持一定的烘焙品質呢?



10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利用機器挑選生豆

當挑選生豆變成精品咖啡豆烘焙前的必需流程時,大概得先討論一下幾個重點: 1. 瑕疵標準 2. 精品標準 先不論花大錢買莊園咖啡生豆的目的是為了更明顯獨特的風味與高標準的低瑕疵率確還得自己再手挑一次的窘境;應該是先討論瑕疵的基準。關於瑕疵的基準,SCAA...

直火烘豆機

直火這個字詞算是日語的漢字組合,じかび。意思是明火、直接加熱。如果去日本購買炒菜鍋或是雪平鍋等,上面如果有"直火"的標示,才能直接放在瓦斯爐上加熱。直火焼き,則是食材直接接觸火焰加熱的一種烹調方式,不經由熱介質 (鍋子、油、水等 )...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