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16, 2014
不可否認的是,近來國內烘豆機製造廠商紛紛向國外大廠致敬,說來也有趣,國外大廠動輒數十年甚至百年,反觀台灣的廠商,多是轉業的狀況。
就是原本不是做烘豆機的廠商,現在紛紛開始製作烘豆機了。
於是世貿展上紛紛出沒造型極為相近的烘豆機。消費者一般眾星拱月國外大廠的烘豆機,一邊諷刺著國內的製造商。
除了消費者的需求,也反映出了台灣廠商的無奈。即使佔了世界七成工具機市場的台灣,售價仍然無法達到與國外大廠的價格一致,紛紛是以兼顧多用價格低廉的優點吸引顧客。
重點是價格低廉!
然而已經出現價格比我們更低廉,更無視專利法的製造商。
至於這製造商我想不用說,大家心裡也有底。
於是轉業的狀況開始出現,當工具機從一年銷售200台降至40台時,只能想方設法的開發或拼命接代工,也因此製造烘豆機的契機開始出現。
做農機的、做包裝機、做自動控制...........
原因是,小型烘豆機的開發成本相對低廉,甚至有國外的成熟機型可以參考。
說來諷刺,消費者願意花大錢購買進口機器,對於國內的機型甚多不屑一顧,不可否認的台灣的廠商製作的機器有太多向大廠致敬的痕跡,往好的方面想,這也是台灣廠商開始有新的思維。
與其要說創造,不如說台灣廠商的強項是修正與適應性,然而這也容易淪落到代工的狀況。這可以歸咎於很多的原因。然而目前的狀況如此,不如來想想如何在這樣的紅海中邁向另一個藍海。
製造廠商的自我提升與適應,那消費者是否也能樂見其成呢?
莫再以大廠的角度來不屑台灣的廠商,多給大家一點空間如何?
畢竟,開發製造銷售的年資差距擺在那。
台灣也有不少小型烘豆機出口至國外,消費者反應熱絡,如果一直以40~60萬的機器來要求10萬不到的機器有相同的效率機能,可否反想自己能否付出那樣多的金額給這些小機器呢?
可以多想想。
本文章同時刊載自:
Comments